銀行數字化轉型:產品不變,一切白費

這麽多年來,伴隨著科技發展,許多行業都喊出了要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口號。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也同樣求新求變,在努力追趕著科技進步的浪花。但是,很多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做得並不好。

王禮 譯
集團 出版
亞洲銀行家創始人以理在他所著的《偉大的轉型》一書中給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銀行業之所以在數字化轉型方麵表現不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做到創新產品。
“如果產品不改變,就什麽都不會改變。”
* 以下內容節選自《偉大的轉型》,內容有刪改。
從存款到穩定幣
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存款賬戶是銀行永遠無法舍棄,甚至沒有想過要去舍棄的一款產品。但是哪種產品最適合改造?答案是存款賬戶——銀行業的核心。
近年來,存款業務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重要的是,存款已經不再是一種財富創造形式,而是一種在數字世界中用於實際目的的“功能型代幣”。存款人評估他們存放存款的機構,更多的是為了將其用於日常支付需求。銀行總有一天會發行穩定幣,以吸引和維係客戶,並為其融通資金,這並不奇怪。
穩定幣有著廣泛的用途,包括投資代幣和非同質化代幣等數字資產,以及為新興的DeFi行業的一係列活動付費。
但即便是在傳統世界,2013年在中國成立的在線市場基金——當時還在螞蟻金服旗下的餘額寶的成功,依然是將小額存款賬戶變成更為主動的投資賬戶的參照標準。僅第一年它就募集了1000多億美元的管理資產。
速度和便利讓餘額寶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對銀行形成衝擊的活期賬戶,就連我們年長的父母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交易,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領域從未見過的、真正的產品創新。
技術使許多非金融玩家從技術上成為接受存款的實體,這些玩家包括電信公司、超市、公用事業單位、大眾運輸公司,甚至遊戲平台。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司法管轄領域,注冊為接受存款公司比注冊為銀行更具資本效率。
如今,盡管傳統銀行每年都在大力推進降本增效,但存款業務巨大的合規性成本和資本占用讓它們步履艱難。
在許多國家,當銀行體係中有太多存款時,銀行本身就不再需要這些存款。現實中,所有現象和指標都指向一個事實:存款業務本身的成本已經變得高得難以承受。總的來說,吸收存款的機構不僅被其他中介機構搶走了市場份額,它們自身的數量也在減少。
但在我們丟棄存款業務之前,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對行業實際意味著什麽。穩健的零售存款基礎對金融行業來說代表著許多重要的東西,隨著金融行業發展進入數字時代,這些東西必須重新創造或保存。
存款業務也體現銀行與客戶的親密關係。與競爭對手相比,存款基數較大的銀行擁有更強的品牌。獲取和留住客戶仍然是一場在情感層麵上決勝的戰爭,這場戰爭並不僅僅由技術來定義。
在未來,銀行可以向客戶提供穩定幣方麵展開競爭。穩定幣具有客戶可以選擇的可編程性和使用功能,其中包括流動性、互操作性,還可以在元宇宙中質押和出借加密貨幣。
DeFi中的平台和協議使用戶能夠投資或出借他們的穩定幣,從而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複合增長的利息。智能合約促進了這一過程,它們不一定會取消中介機構和相關費用,但它們確保了透明和防篡改。用戶可以將資產存放在收益生成協議中,有效地讓資產在他們睡覺時保持增長。
如果他們也可以使用數字訪問的話,穩定幣可以為沒有享受銀行服務或服務不足的人提供金融服務的門戶。無法使用傳統銀行基礎設施的個人可以通過基於穩定幣的係統存儲價值、進行支付,甚至獲得信貸。這種金融民主化也有可能提高數百萬人的收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促進金融包容性。
然而,這些潛力還沒有完全實現。
信用膠囊
網絡世界中發生的最重大的信貸轉型,是如何定義資產本身。貸款機構究竟以什麽為抵押進行的放款?傳統上,貸款過去是以黃金或房地產等有形資產為抵押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產變得越來越短暫,貸款可以以現金流、證券、證券衍生品、分時使用度假房等為抵押品。如果抵押貸款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抵押權、留置權設定和財產索賠都可以通過數字方式獲得,並且很容易在互聯網上實現,你認為抵押貸款會變成什麽樣子?最重要的是,如果交易本身可以在一個沒有爭議的區塊鏈平台上進行呢?
在網絡化的世界裏,貸款可以以各種新的資產類別為抵押,這些類別與今天仍在定義的生活方式和數字活動相稱。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放貸將依據的是一係列不可侵犯的承諾,這些承諾是由多個用戶組成的網絡保障的,這些用戶之間相互驗證。實際的資產或抵押物是次要的。
我們看到,其中一些DeFi是通過“閃電貸”發展起來的。閃電貸是一種特殊的無抵押貸款,允許借用短暫的資產。創建閃電貸是為了給網絡接受加密貨幣所需的時間提供資金。閃電貸的errubatum是數字模式,基於嵌入不可撤銷合同中的算法。如果從金融的傳統視角來看,這使得交易幾乎沒有風險。此類閃電貸在資產(無須有全額本金即可執行套利)和交換貸款頭寸抵押品之間套利。
在所有這些交易中,信用是產品、內容、資產,同時也是交易各方的身份。信用作為一種產品,是任何人都可以提供的貸款,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在個人之間。信用作為一種內容,是一個關於個人資料、用途和狀態的填充數據池,在這些情況下,信用可以被消費或消失。所有這些都可以貨幣化。信用作為一種資產,當然指的是貸款的創利價值。
最後,信用作為身份是銀行今天收集的關於借款人的所有的細微個人數據,無論是生活方式、供應鏈、交易流,還是其他使用習慣。信用身份允許社區中互不具名的貸款人和借款人能確定地彼此交互。該資料將保存在債務發起者擁有的一份不可撤銷的個人檔案中。隨著信用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從信用分析到風險緩解的一整套輔助服務都可以商業化。信用“膠囊”可以在高度個性化的市場上交易,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分割貸款份額,在朋友、商業聯係人和供應鏈中的其他參與者之間隨意買賣。
傳統銀行不再像過去那樣發起或擁有那麽多的貸款業務。剩餘部分都是由非銀行和替代貸款參與者發起的。在許多情況下,傳統銀行寧願參與證券化市場,也不願自己發起或持有實際的貸款。
不良貸款給傳統銀行的整體貸款增加了成本。即使在今天,幾乎任何新興市場的任何銀行的信用卡組合不良貸款率都在10%以上,以使整個業務可運行。但將信用標記化並在區塊鏈網絡上發起,由同行相互驗證,幾乎可以消除這種信用風險和成本。
如今,以金融科技和創新的名義,為小額信貸和消費者貸款引入的風險支持技術增加而非減少了成本。這些金融科技玩家讓原本的市場變得更加擁擠,也聲稱讓貸款更便宜,但這根本不是事實。迄今為止,關於普惠金融的所有證據都表明,對窮人的信貸成本並沒有下降。
窮人和富人一樣,需要房子、自行車、冰箱,以及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這些都是創收資產。他們需要的是新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權益模式,而不是貸款,這才是他們積累財富的更好方式。
一筆貸款如果包含了貸款所憑借的資產交易數據,無論是汽車還是房屋,都可以是一筆租賃,它甚至可以為借款人創造收入。考慮到所有可以添加到產品中的新數據點,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於上述種種原因,必須改變的是產品本身。當我們向“膠囊”中添加速度、便利性和附加數據時,我們需要重新構想貸款產品會變成什麽樣。
數字資產正在形成
數字資產發展的規則是,任何可以數字化的東西都可以標記化,而任何可以標記化的東西都可融資。整個行業應該以這樣的方式發展,即今天通過物聯網生成的各種數據都應該能夠打包成金融產品並進行交易。
然而,目前,金融機構的重點是將現有的可交易證券標記化,並使用數字資產所基於的區塊鏈架構複製現有的支付和結算流程。
2023年,從美國的摩根大通到新加坡的星展銀行,世界各地的銀行都在創建自己的數字資產基礎設施,作為發行人,發行自己的數字代幣,並在支付中使用,或成為他人發行的數字資產的保管人。然而,如今幾乎所有數字資產項目的問題在於,它們都是基於現有的業務和產品模型。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也是數字資產的一種形式,隻是這些貨幣由中央銀行以非常保守的方式擁有和推廣。在新加坡、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央行推動的一些“試點”中,跨境CBDC交易的參與金融機構仍然使用今天通行的代理銀行網絡。
數字資產技術允許各方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無許可”地直接互動,但銀行業不願放棄其中介角色。
摩根大通現在擁有自己的“Onyx”代幣,並一直在用它來構建自己的支付基礎設施,其創建者表示這將取代對央行數字貨幣的需求。摩根大通高管還表示,普通存款賬戶和其他金融資產在代幣化時表現不同。
數字資產方麵有大量創新活動正在推進,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傳統金融中數字資產使用的演變,從被證明是毫無用處的許可區塊鏈項目到各種支付處理,迄今為止,傳統銀行沒有實現任何有意義的突破。
總的來說,該行業正在謹慎地走向“無許可”的商業模式,這可能會產生基於多方互動的“網絡效應”的新商業模式。在這裏,產品必須不同,才能實現技術的真正好處。